——屠呦呦同志事迹材料
屠呦呦(资料图)
屠呦呦研究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历年来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40多年来,她全身心投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屠呦呦创建了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20世纪60年代,在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屠呦呦先从本草研究入手,收集整理了640首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等资料,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二、屠呦呦团队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kg可使鼠疟原虫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人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研究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三、屠呦呦团队开创性地研发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
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为第一发明单位。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青蒿素。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2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近一半)面临疟疾风险。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大约43.8万人死于疟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广泛使用,对影响人的最流行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鉴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颁奖词:“发现了青蒿素———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及青蒿素的贡献做出高度评价: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